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
水浒传是一本写什么的书呢?写强盗的书。
古人云:“少不读水浒。”原因很简单,不利于统治阶级;破坏安定团结;违背人伦道德。
《水浒传》宣扬的是强盗逻辑,教唆青少年参加黑社会,作者将抢劫说成聚义,分赃说成济贫,包庇说成义释,杀人说成除害。为违法活动寻求借口,为犯罪分子歌功颂德。
最后达到了这样一种效果:读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的接受这些好汉们的行径,承认他们的豪气侠气义气,而忽略了他们非理性的想法和非人道的行为。
作者是以赞许欣赏的态度来描写的,既然这样,为什么后来又写他们要招安呢?招安在小说中居然被宋江称为“改邪归正”。既然已经改邪归正了,为什么又要把他们写的不得好死呢?
所以,水浒越读越迷茫,难以琢磨他的主旨。他究竟要说什么?
其实,我们只要看看《水浒传》的写作成书时间与施耐庵的生活时代背景,就不难得知。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做过三年元朝的官,突然就弃官走了,隐居乡间,专心写书。当时既没有版权,也没有稿费,他干嘛要做这个费力不讨好的事呢?
他恨那个社会。
在异族人的高压统治下,他受不了制度化的强盗行径,受不了上司达鲁花赤的骄横欺凌。蒙古人统治汉人,并非先进取代落后,而是野蛮摧毁文明。过惯农耕生活的汉人,就像绵羊一样,任人宰割,任人屠杀,不知道反抗。“斯时之民,冥冥沈沈,杀之剐之不知痛,犬之马之不知羞。”
于是,施耐庵愤然拿起笔来,要激起汉人心里深埋N年的,哪怕仅存的一丁点兽性!不平之事,不要讲道理,不要计后果,大胆的使用暴力!敢杀人就是好汉,敢杀人就受人尊敬,敢杀人的人就是大家崇拜的偶像!
梁启超说过:“施耐庵之著《水浒》,……因外族闯入中原,痛切陆沈之祸,……以雄大笔,作壮伟文,鼓吹武德,提振侠风,以为排外之起点。”
因此,水浒传的创作初衷,乃是被刺激的结果,乃是救民族于水火之计。唤醒民众以牙还牙,以暴制暴,因为他们就是这样干的。而并非是施耐庵本人阴暗冷酷嗜血,也并非他本意喜欢劝人作恶,喜欢唆人犯罪。
相传,当时有人看了这书稿,拍案大叫:“足以亡元矣!”而施耐庵之心事,于此一语,跃跃然如见焉。
“不数十年,淮南豪杰并起,……施耐庵以百零八之英雄,产出无量劫无量数之英雄,而朱元璋为魁。”
不久,蒙元被打败了,天下归了朱家。
时代已经变化了,天下已经太平了,水浒传的问题也就出来了。
朱元璋看了水浒抄本后很生气,不和谐的内容惹恼了朱元璋,当即批示:“此倡乱之书也。此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下令逮捕了施耐庵,将他关进天牢一年多。
后经多方周旋,施耐庵免于一死。于洪武三年出狱,回归途中染病而终。
施耐庵死后,其弟子罗贯中将他的遗作加以整理、增删成书。故后人曰:《水浒》是施耐庵本、罗贯中编次。
罗贯中(或者还有其他作者)在原稿上生硬的植入与前文风格大相径庭的几十回,再冠名以“忠义”,虽然破坏了原作,实则是挽救了原作,也才有机会与更多的读者见面,否则难于问世。
因此,水浒传后面的招安忠义部分,乃是被和谐的结果。
中国古典名著的通病是,前半部精彩,后半部衰菜。称为“半部名著”现象。因为名著的里面的里面,说的都是封建专制社会最现实最敏感的话题。这里面多少心酸,多少无奈。
人生看起来有着许多选择,其实大多都是被的结果。
宋江在宋江的江湖里,身不由己。施耐庵在施耐庵的江湖里,也身不由己。而我们在我们的江湖里,又何尝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