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张春桥的新书,我才知道,张春桥的书里也没有提到任何受难者的名字,更不用说向受难者表示歉意。同为文革的作恶者,他们对受难者的态度如此相同。他们是忘记了吗?还是他们从来都对受难者没有过恻隐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可是这些文革领导人没有恻隐之心,没有怜悯心,没有同情心,更没有悔罪心。他们不是一般的人,他们是“妖魔”吗?
我曾经多次想到,莎士比亚在《马克白》里表现马克白夫妇在刺杀了国王得到王位后的内心恐惧和不安。在2012年的新京剧《赤壁》结尾处,打赢了赤壁大战的诸葛亮独自在江边想到多少百姓和士兵的死亡十分感伤。要是张春桥和徐景贤看这两个戏,他们的内心会有什么反应?他们心里是否会嘲笑马克白和诸葛亮软弱?
《文革受难者》中有一条是作家和编辑“周瘦鹃”。1968年8月11日,周瘦鹃在照片上的这口井里“自杀”。我把“自杀”打上引号,因为这根本不是平常意义上人们所说的自杀。而是受难者在被殴打、羞辱和关押后被迫的自我了断,有的根本是被杀害后伪造的“自杀”现场。文革中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也可能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自杀”。我井边照相之前,周瘦鹃最小的女儿周全告诉我,1968年3月,张春桥接见苏州正在互相“武斗”的造反派两派“踢派”和“支派”,要他们联合起来斗争“搞盆景复辟资本主义”周瘦鹃。
周全1968年时年纪还很小。她说,她听说,周瘦鹃任《申报》副刊主编时,拒绝过张春桥投稿的文章。周全是家中第十个孩子,父亲由“十全十美”一词而给她起名。她清秀文雅诚恳,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周瘦鹃在1966年就遭到“斗争”,被迫烧了三次书,在院子里,在大门口和在弄堂里。据我的调查,文革中所有的作家,除了郭沫若和茅盾,都遭到过“斗争”和“批判”。但是周瘦鹃在1968年被张春桥特别号召苏州造反派加以斗争,是造成他死亡的特定原因。
我找到了1968年3月15日的《苏州工农报》。头版头条的大标题是“苏州市革命派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本市两大派代表在沪达成苏州市委员会调整充实扩大方案的协议”。张春桥对两派谈话中关于周瘦鹃的部分,由上海社科院金大陆先生提供如下。
张春桥说:“这个城市那一些叛徒、特务、汉奸、还有一批,他们决不甘心无产阶级在这个城市能够站稳脚步,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那敌人决不会甘心的,他们总希望复辟。你看解放以后,你就从好多事情来看,那个复辟资本主义,复辟封建主义的势力啊!我看要苏州就不小。你看什么周瘦鹃一类无聊的家伙哪,给人家就专门弄个盆景啊,都搞这一套。你看他那就完全是出于爱好?那这不是搞复辟!宣传那些东西,瓦解人们斗争的意志。我到苏州去几次,但周瘦鹃家里,我从来不去。我到那里去干什么,看那一些,你只要去一次,啊呀,他就要吹半天。我就举这样一个例子吧,这东西,那个复辟的,守旧的势力,它竭力想把这个苏州啊,一直保持着半封建半殖民地那样的色彩,总想着把这个城市往后拉,决不愿意把它变成毛泽东思想的学校,更不会愿意它这个红彤彤的大学校,那个他们决不愿意干的。”(1968年3月14日,《红苏州》《新苏州》联合版)
做盆景,就是要复辟资本主义复辟封建主义?就是“叛徒特务内奸?”就要置之死地?一位研究中国文学的外国教授看了张春桥的这段话,对我说:这些话像中学生骂架,不像负责任的政治人物说的话。我说:他们从来都不是负责任的政治人物,但是在迫害人方面,他们从不含糊,效率很高。这位教授还说起她的一个学生在研究福尔摩斯小说在中国的翻译,周瘦鹃是中国最早翻译福尔摩斯的人之一。
我查了叶永烈编的“张春桥著作年表”,看到张春桥在三十年代在《申报》发表过三篇文章。一个二十岁的投稿者被编辑退稿,是平常的事情。但是张春桥在三十年后的1968年还怀恨在心,用权报复,害死了周瘦鹃。又过了三十年他写《狱中家书》的时候,他真的忘记了文革中被他害死的人吗?张春桥抹杀受难者的做法是故意的,是有算计的,是在愚弄人。他不是妖魔,就是个坏人和罪犯罢了。
文革中的迫害和杀戮,是“群体性”的迫害和杀戮。比如,我写过的全中国的校长都遭到了殴打、侮辱和“斗争”。“校长”就是一个群体。有人为施害者辩护,说这些残忍和野蛮行为是为了“革命”的需要,并不是为了私人利益,因为互不相识。这当然是一种无理的辩护,残害无辜的“革命”,只是一种犯罪,没有丝毫合理性可言。
综观事实,我的结论是,张春桥不但是文革兴起和发展的主要设计师和鼓吹者之一,也是残酷迫害人民和实行激烈社会改造的实施者和领导者之一,而且是一个在道德上残忍和冷酷的人。他参与造成了经济上的贫穷和匮乏,人权方面的残酷和残暴,文化方面的荒芜和贫瘠。他不是一个可以跟谁“媲美”的人。
2016年,是文革发动五十年。这一年很快将要过去了。在下一年里,文革迫害和杀戮的“否认派”大概还会继续活动。但是,见证者也会继续见证历史。对历史的准确的描述,是规划未来的基础。虽然张春桥幽灵还在飘荡,关于文革的谎言还在流传,但是像林肯所说,你可能欺骗所有的人于一时,可能一直欺骗有些人,但是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四十年前我听到林肯的这段话,终生难忘。
(写于2016年7月-12月。王友琴:198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博士学位,同年赴美。现为芝加哥大学高级讲师。有《文革受难者》等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