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4日中午,市民与军队在北京南池子对峙,大街上有很多中弹倒下的市民。(六四档案图)
30年前,正在美国留学的萧强在电视上看到天安门大屠杀的消息。他买了一张机票只身飞回北京。
因为出境政策收紧,原本两个星期的行程一拖就是两个月。他的家人惶恐不安,希望他离开北京,越远越好。他们把他送到中朝边境的长白山,他的科学家父亲在那里有一个观测台。
当年7月底的一个早上,还在睡梦中的萧强被隔壁传来的广播声吵醒。让他惊讶的是,那些远离北京风暴中心的研究员,乃至该机构的共产党官员竟然在走廊里高声播放美国之音。
那个时候,萧强认为,科技的确有穿透专制黑暗的力量。
在那之后的许多年里,他在海外投身为中国争取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事业,并于2004年创办“中国数字时代”(China Digital Times),致力于互联网审查和突破网络封锁的研究。
“直到三年前,我还对倡导科技会带来自由这件事充满热诚,”他说,“但是科技的潜力改变了。它不再只为个人赋权。新一代的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监控技术正在为一党独裁助力。”
星期一(6月3日),萧强在华盛顿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主办的一场论坛上说了这番话。当天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压迫模式:天安门,今天,明天”。
美国的重要决策者、活动人士和中国专家探讨了北京对维吾尔人、藏人和基督徒的残酷压迫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民主体制如何对抗专制的侵蚀,如何更有效地阻止“中国式压迫模式”向世界各地传播。
“30年后回望天安门大屠杀,很清楚的一点是,那是当代世界的转折点,”国家民主基金会主席卡尔•格什曼(Carl Gershman)说。
“大屠杀改变了一切,”他说,“它让一些国家走向民主的大门被迫关闭,它也为中国独裁政权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美国民主党籍参议员梅嫩德斯(Sen. Bob Menendez,D-NJ)发言说,在他25年的国会议员生涯中,他从没有像今天这般忧心忡忡。
“当习近平宣布他成为终身主席,打压公民社会和人权,引进奥威尔式的大规模监控,推进南中国海的军事化,投资非洲和西半球的经济时,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话从我嘴里说出来很奇怪,但是我要说,我同意特朗普总统的立场,中国是美国的严重威胁,”他说。
梅嫩德斯说,30年前,中国选择了一条决定命运的道路,在那之后,中国的所作所为,如对法治的漠视,影响了美国的核心利益。
与会者的一个共识是,在天安门广场的民主运动和残酷镇压30年后,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但中国共产党的压迫手段却变得更加老练,无处不在。今天世界面临的威胁可能不再是坦克,而是数字科技,特别是在新疆。
人权观察中国部主任索菲•理查森(Sophie•Richardson)介绍了该组织上个月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当局利用手机应用程序,非法采集穆斯林的信息,对他们实施大规模的监控和任意拘留。
美国联邦参议员梅嫩德斯说:“我们现在才开始集体意识到这种威胁的范围,那些改变了我们生活,让世界联通的数字科技同时也具备潜力,侵蚀民主体制和我们珍视的价值。”
“我们不能让中国的压迫模式走向世界,”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