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东亚的出口导向模式,配合的产业政策是吸引外资、简单加工然后出口。这是中共十三大赵紫阳定下的策略,所谓“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
前两个原因专家多有论述,但第三点则几乎无人讨论。就是非货币经济活动转为货币经济的系列改革。现代化经济的最大特征是货币化,即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以货币来衡量。前现代的经济,可用货币来衡量的比例较小,比如自耕自种自消费,没有交换,也就没有货币因素在内。八十年代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次以购买力平价来衡量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估计中国的人均GDP大约在2千美元左右,但当时中国名义GDP人均只有300美元。199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报告,同样以平价购买力计算,中国人均GDP大约为6至7千美元,但名义上当时只有约500多美元。
九十年代后期,中国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房地产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养老保险改革等。这个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货币化的过程。同样的住房,以前不计入GDP,也不是居民金融资产,改革后计入了GDP,变成了居民财产。医疗的情况同样,以前中国并非没有医疗服务,但因为以公费医疗为主体,服务产生的收入和成本在系统内冲抵,并不以货币进行衡量,所谓市场化改革之后,所有服务都以货币化衡量,制造的GDP大为增加。其它如教育、养老等等都是如此。
目前的中国经济,三个组合带来的优势已经基本消耗完毕。经济货币化过程已经结束,出口增长已经难以持续,货币宽松加政府借债投资所产生财富增加,已经无法达到投资值本身。换句话说,中国经济出现问题是由本身结构性问题造成的,其它如贸易战、房地产泡沫、金融危机等等,其实都是表象。
中国产业升级的说法,过去十年来不绝于耳,成绩也并非没有,但绝对达不到支撑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程度。去年以来中国舆论每次吹嘘“新四大发明”,最起码共享单车已经是濒临崩溃破产。
实际上新四大发明的新技术含量不高,主要都是服务模式的创新。没有突破性高新技术的支撑,没有传统高精制造业的基础,产业升级谈何容易。
十年前宁波市推出计划,要“制造一两百个乔布斯式的科技创新人物”,当时就成了一个国际笑话。根据“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等人的理论,创新创业最大的敌人是权威和中央计划,中国的政府计划,恰好是创新创业的最大障碍。但专制体制的基本价值观假设,就是最高层精英比普通社会民众眼光更长远更聪明,所以才需要层层权威管制。在这个假设之下,中国的产业升级政策必然是空中楼阁。
中央计划利于落后者,因为前面有目标有道路,一旦发展到第一集团,中央计划就成了头重脚轻的体制,再加上权力精英的自大,最后很容易变成作茧自缚。这正是目前中国经济的现实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