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不择手段窃取技术 震惊国际社会
图为杜邦公司商标。(Jeff Fusco/Getty Images)
美中贸易战到了短兵相接的白热化阶段,外界看不到尽头。一些在华外企纷纷“脚底抹油”,转移生产线到别的国家。这些企业担心,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贸易战中,自己可能会成为牺牲品。另外它们还有一个担心:被中共窃取核心技术。
9月27日,《华尔街日报》揭露了中共如何通过反垄断调查等手段,系统性地逼迫外企转让技术。尽管美国企业对中共的这些手段感到吃惊,但是害怕遭到中共的报复,因此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BM)的高管甚至用“暗巷捅刀”来形容中共对外企的报复。
在采访了几十位美中企业和政府官员,并且查阅了监管备案和其它文件后,《华尔街日报》发现中共已经形成了系统性的方法,主要通过四种手段来获取外资企业的核心技术。
分别是:向合资企业中的美国合作伙伴施压,要求其放弃技术;利用当地法院宣布美国公司的专利和许可安排无效;派遣反垄断和其他调查人员;把可能向中国企业透露商业秘密的专家安插到监管小组。
逼迫恐吓外企交密码
杜邦公司(DuPont Co., DD)是美国化工的佼佼者。它为了进入中国市场,曾经和江苏张家港的美景荣化学工业公司合作。2000年,杜邦首次生产了用玉米提炼的纺织纤维Sorona。这是一种柔软而富有弹性的面料,在服饰、地毯和汽车零部件中广泛使用。
2006年,杜邦授权美景荣生产和销售,并指导它开设了这样的一家工厂。但是知情人透露,2013年前后,杜邦怀疑美景荣窃取了它的知识产权,并且在销售与之类似的产品,所以决定不再对他们继续授权。他们在中国两次提出了法律仲裁,这个听证程序一直延续到去年。
不过去年12月份,20名中共反垄断调查机构人员来到了杜邦上海办公室,他们要求杜邦交出全球研究网络的密码。他们不仅打印文件、没收电脑,而且对员工进行恐吓,甚至还跟着一些人去洗手间。
直到现在,杜邦的申诉仍然悬而未决。自由亚洲电台引述一名调查人员的消息说,他们正在就杜邦对美景荣的仲裁要求进行调查。也就是说,事实清楚的事例,在中共那里还要进行所谓的“调查”。
不择手段窃取技术 外界震惊
中共对杜邦是直接施压,而对亨斯迈(Huntsman Corp.)则采用的是另一种方法。亨斯迈是美国化学品制造商,以包装容器起家,后来发展到了航空、建筑和农业等多个领域。他们在中国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规模,去年在华业务收入达到了公司总收入的14%。
但是大家知道,不少化学品要在中国生产,必须通过审批才行。据美国化学理事会(American Chemical Council)提交给美国政府的文件,不少化学品要通过中国监管小组的批准才能在中国生产,他们会要求美国企业提供配方和生产过程的信息。
亨斯迈有一款非常有市场竞争力的低污染的纺织品黑色燃料,但是技术被一家中国企业窃取,去年他们向美国商务部提出了起诉。他们在起诉书中提到,中共法庭指定的评审小组对他们明显不利。
知情人对自由亚洲表示,这个评审小组成员包括被起诉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当地燃料研究组织的一名成员和另一家染料公司的前职员。
对于中共逼迫转移技术,外国企业对中共的手段感到很震惊,但大多是敢怒不敢言。
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副总裁克里斯托弗.帕迪拉(Christopher Padilla)告诫说,中共对外企有很多报复方式,甚至弄不好可能丢了性命。他形容,“如果有人在黑暗小巷里被捅刀,不会知道是谁干的。但凶杀案确实发生了。”
这只是其中的两个明显的事例,但是却能折射出中共在系统性地窃取知识产权。《华尔街日报》引述一名中共政策制定者的说法报导说,中共对外的包夹很简单,“允许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他们需要做出回报:他们的技术。”
外企进入中国市场的潜规则
美国驻世贸大使谢伊(Dennis Shea)曾对WTO表示,中共强迫技术转让常常是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潜规则。
我们换一个说法,外国企业想进入中国,那么要带着钱、技术、管理知识和其它的知识产权,用这个来换取中国的巨大市场和14亿人口的低成本劳动力。而中国的合作伙伴就是提供一些土地使用权和融资。
在中共所谓的改革开放以后,全球多家跨国企业在中共的步步进逼之下,不得不做出了技术性妥协。包括世界驰名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硅谷芯片巨头超微半导体公司(AMD)和德国大众集团(Volkswagen)等等。
就在今年初,上海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Shanghai)公布的报告中指出,大约有1/5的会员曾受到技术转让的压力。其中在中共看来有战略重要性的两个行业更是遭遇到了“明显压力”,化学公司占了41%,航空航天企业占了44%。
谢伊指出,中共的法律本身造成了这种胁迫,它采取的是系统性、国家命令的、非市场的方式,对WTO其他成员的尖端技术巧取豪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