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税风暴之后的集体情绪:美国民意在中美贸易博弈中的回响

发表: 2025-04-08 18:36:30 | 更新: 2025-04-08 18:36:30

一场关税风暴之后的集体情绪:美国民意在中美贸易博弈中的回响

【中国观察2025年4月8讯】在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川普政府祭出新一轮惩罚性关税的时刻,互联网上炸开了锅。成千上万的美国网友涌入新闻评论区,他们愤怒、冷静、嘲讽、怀旧,甚至带着某种几近救世主般的幻想。在这些声音之中,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国家的脉动——不是政客们的发言稿,而是那些普通人内心最真实的呐喊。

“把那些拿签证来的‘间谍’都赶出去。”
——这是最简短也最极端的声音之一。背后透露的是一种深层的不信任——不仅针对中国政府,也指向整个全球化体系。对“开放边界”“技术转移”乃至“外国学生”的质疑,在这样的言论中汇聚成一种排外情绪的合唱。

“把制造业带回美国!”
“制造能力是国家安全的前提。”
这些评论得到了数百个点赞,没有花哨的辞藻,却击中人心。在全球化造成的失落感中,他们找到了一个具体的出口:制造业。这不仅是就业的象征,更承载着一种对往昔时代的怀念——那个美国工人拿着焊枪、引擎轰鸣不息的年代。

而在这一片呼声之中,另一些人则显得更为清醒。有人指出:“逐个和贸易伙伴谈判只会制造外交摩擦,也可能让另一个‘中国’出现。”这类观点虽然没有得到最多点赞,却提供了思维上的深度。它提醒我们,问题不是“对抗中国”那么简单,而是全球资本逐利与道德经济之间的矛盾本质。

也有人坚持:“对中国产品征收500%的关税才公平。”他们将美国产业的成本归咎于联邦法规、环保条例、工人工资和税负,并将之与“廉价中国产品”相比较。这种看法背后是典型的“制度成本论”——但也带有浓烈的怨恨,仿佛是现代版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另一位网友针锋相对地评论道:“你的‘我们’是指谁?是华尔街、亚马逊、大型连锁超市,还是那些靠全球物流发财的公司?你说的是他们的‘我们’。不是美国中产的‘我们’。”这句话揭示了真正的分裂——不是美国对中国,而是美国内部的民粹阶层与精英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


在这条主线之外,评论区里也卷入了对美联储、所得税和国家债务的广泛讨论。许多人坚信,“美联储是非法的”、“川普正在关掉联邦税务局”、“等他关闭美联储,一切非法债务就能烟消云散。”这种观点近似一种“政治乌托邦”,带有自由主义色彩,也揭示出美国保守派中某种深层次的结构性幻觉:一个“自由、没有税务负担、靠关税维持国家”的理想世界。
“新冠是中国的生物武器,我们应该让他们为此赔偿世界。”
这类评论的出现,把民意引向了情绪化的临界点。将国家间的债务问题军事化,甚至将疫情视为“战争行为”,这是在用愤怒的火焰给政策涂色。事实的复杂性在此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明确的敌人。

对历史的回顾也频频出现:“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他给我们带来了美联储和所得税”,甚至“他热衷于种族主义”。这类评论中隐含的,是一种“再建国”式的思维——对现有制度彻底失望,转而希望通过川普“回归宪法最初精神”,重建美国。

这样的舆论场,不再只是关于关税、制造业、债务的问题,而是一场对于“美国身份”的广泛集体反思。在全球化、移民、文化认同、经济失衡和精英政治的压力下,美国普通人正试图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重建一种“意义”: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谁抢走了我们的国家?

不可否认,这些评论中混杂着极端主义、阴谋论和政治浪漫主义。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它们揭示了美国深层的焦虑与裂痕。它们之所以刺耳,是因为真实。它们之所以流行,是因为触痛了无数人心中的“美国梦”。

关税只是一道门槛,但在门槛内外,还有更深的文化和心理鸿沟。一个国家如果要向外谈判,它首先要在内部分清——它是谁,又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而现在的美国,正处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十字路口。







分享 Facebook | Twitter | Whatsapp | Linkedin 人气: 281


订阅中国观察电报 Telegram : https://t.me/s/ObserveCCP
捐助(Paypal): https://www.paypal.me/observeccp
搜索
推荐
2017 - 2020 内容索引
内幕 | 白宫 | 北京 | 禁闻 | 透视 | 焦点 | 贸战 | 高层 | 要闻 | 动向 | 秘闻 | 社会 | 国际 | 华为 | 朝核 | 奇闻 | 观察 | 时事 | 政局 | 经济 | 官场 | 视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