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公民实验室”(Citizen Lab)发布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揭露中国即时通讯软体“微信”如何审查用户上传的图片。
研究指出,微信除了过滤关键词,部分与敏感事件相关的图片也会被审查。微信用户传送的图像档案,会先与“黑名单”中的资料进行即时检测,如果成功通过初步审查而送出,微信也会再透过两种算法进一步审查。一旦发现所谓“违规”,就会被列入“黑名单”,以后这名用户只要再次传送,就会被屏蔽。
旅美时事评论员 郑浩昌:“从这次的调查结果来看,中共的屏蔽手法是越来越精细。比如黑名单图片被屏蔽后,发图者和海外账户仍然可以看到。也就是说,它会刻意给发图的人和海外用户制造出一种你的图片没受到审查的假象。这个是太狡猾了,这是过往的极权政府都没达到的狡猾程度。”
研究发现,微信会透过两种算法进行审查,一种是“光学字符识别”(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用以扫描图像中是否包含敏感词句;另一种则是检测目标图像与数据库中“黑名单”图像的相似程度。
郑浩昌:“另外一招就是用MD5过滤图片,这是一种批量过滤的手法,MD5值就是文件指纹,之前只是用在文件的快速上传和软件下载时确保是官方原版。现在这样看,中共的审查手段真是什么招数都用,但这也说明了它的网络审查人手是不够的,所以要靠特殊的批量过滤的方法。”
实验测试还包括对微信审查图片的主题进行分类。研究人员首先建立一个测试敏感图库,收集了微信公共账号被屏蔽的帖子,再把这些帖子中的图片集合起来。实验发现,有212张会被过滤的敏感图,其中:与中共政权有关的图片为75张,内容不单有讽刺漫画,也有中性的政府政策、领导人图片。
澳大利亚华裔学者 张小刚:“比较简单的就是,如果他们知道哪些图片具有新闻事件,比如习近平出访然后被网民阻拦,这些新闻图片,会针对这些图片本身把它的资料输入到资料库里,凡是出现这个图片就会过滤。”
被过滤的图片还有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有60张,内容涉及:文革、天安门事件、范冰冰逃税事件、最高法院卷宗丢失事件、华为孟晚舟事件、中美贸易战、2018美国中期选举、胚胎基因编辑事件等。
研究还发现,微信的一对一聊天和群组聊天,分别有各自对应的所谓“杂凑索引”,而群组聊天,比一对一聊天更容易受到审查。
澳大利亚华裔学者张小刚表示,很多中国网民使用图片来传递敏感讯息。中共当局也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对图片进行过滤和屏蔽,有时候过滤的图片不一定跟政治有关,也会遭到屏蔽。对此,网友也想出对策。
张小刚:“如果在这张图片上做一些小小的改动,那这个事件就变了。因为首先他们不可能把整个图片完完整整作为特征来识别,这个图片的量是非常非常的大,稍微有一点点的变化就可能不一样。”
据了解,微信每个月的活跃用户,超过10亿人,每天的讯息传送量,高达450亿条,包括购物、订票、交友等多元化功能。研究报告说,外界很难推测微信的审查机制是如何运作的,目前只能知道海外账户向另一个海外账户发送图像,不在这种严格的政治审查之内。也就是说,目前微信的政治审查对象,主要是锁定在中国国内的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