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即将告别2018年,同时,中国也告别了长达40年之久的经济荣景。就在2018年,中国的经济下行已成定势,而关心国事的人们正为未来的前景忧心仲仲。国内一位经济学家最近警告,2018年中国经济可能接近零增长。我认为,经济下行并非暂时现象,过去的经济荣景本来就难以持续;“出口景气”和“土木工程景气”这两个一次性繁荣终结后,经济下行是个早就可以预见的结局。
一、向松祚的警告:经济下行幅度惊人
官方在2015年修正了对以后经济前景的预期,强调经济增长率会低于以往,而这将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但官方并未说明,在“经济新常态”下,究竟经济可能低落到什么程度。如今我们突然听到了一个警告,经济零增长可能就是“经济新常态”。
12月中旬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大胆直言:2018年经济下行到什么程度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6.5%;但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的研究小组内部发布的报告是,目前中国GDP的增长率为1.67%,而另外一种测算显示,经济为负增长。
一语传出,国人震惊之余,纷纷在社交媒体上传播他的发言,而网管部门则不断封杀相关内容。假如把向松祚所引用的那个1.67%和负增长平均一下,大致相当于2018年经济零增长。向松祚没有说明,到底是哪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做出了上述判断。在北京当下的氛围里,他的直言不会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哪个部门敢于提出这样的数据呢?可以肯定,不会是某大公司或大银行,他们的总管没这样的胆量;最可能这样做的是一个政府机构,它应该高于国家统计局,同时承担高层经济决策的参谋职能,所以才会在内部发出经济警讯。很可能,这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即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经济数据发布禁令意味着什么?
今年以来,国内一些经济数据分析人士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即很多地方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月度和年累计经济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呈现为多方面负增长;但统计部门采取了一些技术手段,不断调整数据的计算范围,结果仍然得出正增长的结果。举例来说,将今年经营不良的工业企业从去年的基数中排除,这样,单纯比较经营正常的工业企业的增加值,可能比去年增长,但包含经营不良企业增加值的今年工业部门增加值总额,却低于去年的工业增加值总额。也就是说,通过统计口径的改变,各省市统计部门把实际上的经济负增长算成了正增长,这样的增长率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也许是因为省市统计部门的上述做法过于拙劣,很容易被看穿,同时也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增长数据陷入尴尬境地,中国国家统计局决定,不许地方政府统计部门再公布生产值统计数据。据《南华早报》12月17日报导,10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出通知,收回各地方发布省级生产值数据的权限,所用的理由是,为了方便比照地方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把这个说法“翻译”成读者们容易理解的语言,那就是说,根据今年10月以前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经济活动总量数据,民间的数据分析人士很容易发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增长率似乎明显高于各省市公布的数据,这不免令人疑窦丛生;而今后不让地方政府再公布生产值数据,那么,民间的经济数据研究者将无从对比各省市生产值的动态数据,也就无法质疑国家统计局发表的增长率“权威”数据了。
国家统计局的经济数据发布禁令下达后,一些省市确实已经停止发布11月的工业生产增加值。《南华早报》的上述报导提到,12月10日广东工业信息技术部通过官网发布简短声明称,10月底收到了国家统计局的通知,10月和11月的数据不再由广东省自行公布。我查了经济最活跃的江苏和浙江两省统计局官网,果然发现,在这两个网站上再也看不到今年11月的工业增加值数据了。
这个经济数据发布禁令从另一个侧面似乎证实了向松祚警告的真实性;同时也能解释,为什么国家统计局奉命对公众所公布的经济增长率与高层内部掌握的增长率会有那么大的差距。
三、经济荣景消失是暂时现象吗?
2018年发生了很多大事,中美贸易战是其中对经济影响最大的事件。目前中美贸易战是暂时“停火”了,假如美中双方能谈判出一个“终战”的安排,中国的经济荣景还会回来吗?换个角度看,经济下行究竟是暂时现象,还是长期趋势?相信很多读者都想知道答案。
在我和何清涟去年年底出版的《中国:溃而不崩》一书中,我们曾经指出,从90年代后期开始的经济超常繁荣其实无法延续下去,今后经济下滑是必然趋势。任何国家的经济活动,总的来说,都靠消费、投资、出口来支撑,任何一方面失去活力,经济就会下滑,所以,消费、投资、出口号称拉动经济前行的“三架马车”。为什么这“三匹马”现在“跑不动”了呢?
2009年以前,出口是出力最大的“马”,它创造了持续十年的“出口景气”。但是,中国的诸项工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导致服装制鞋业的外企率先转移到其它国家,“出口景气”再也无法以每年出口增长25%到35%的速度维持下去,2009年以后出口的增长逐渐放慢。可以说,没有中美贸易战,出口这匹“马”早晚也会力衰腿软。而因巨额贸易逆差和频繁侵占知识产权诱发的中美贸易战,现在又“砍伤”了“马腿”。我在2018年10月8日的《大纪元时报》上刊登的《中国“世界工厂”的宿命》一文,详细解释过这一点。
大约从2009年开始,投资变成了拉动中国经济出力最大的“马”,而投资当中最活跃的是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由此带动了不到十年的“土木工程景气”。“土木工程景气”造就了各地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同时也孕育出一个“儿子”,即房地产泡沫。当现有住宅总量已经达到可以满足今后20年里新增需要的水平,而房价又被炒到工薪族难以承受的时候,房地产泡沫就再也无法涨大了,“土木工程景气”也日渐衰减。最近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后的投资主要面向农村基层的公益性建设,不以商业运营为目的。这说明,北京高层已经意识到,不能再次重复温家宝十年前推行的那种为房地产开发服务的4万亿基础设施投资计划,那一套经济刺激方案现在不会再有多少“刺激效应”,而温家宝方案造成的严重负面后果,即房地产泡沫,现在正严重威胁着金融系统的安全,成了当局今天头痛不已的难题。可以说,用土木工程投资拉动经济,这条路已经走到头了,投资这匹过去十年来出力最大的“马”快“趴下”了。
“三匹马”当中,出口、投资都不可能重新扮演“拉辕”的主力,剩下的就只能指望消费这匹“马”了,但这匹马现在也“气短腿颤”。当农村几亿人生活水平长期徘徊不前,城市里高昂的房价和教育、医疗开支威胁著居民的购买力,再加上裁员风、减薪潮,2018年的消费已经疲软到接近零增长了。2005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曾经达到年增长24%的幅度,而2018年1到11月却仅仅增长4%,其中还有两个百分点是物价上涨的结果,也就是说,今年消费的实际增长率只有区区两个百分点,比2017年减少7个百分点。这样的下降趋势今后很可能会继续延续下去。
对应于经济下行,中国的财政收入也开始下滑。2018年12月13日中国财政部国库司发布了11月的财政数据,其中财政收入为10,775亿,与去年同期比下降5.4%;从2018年1月到11月,4月的财政收入最高,达18,473亿,11月的财政收入与4月相比,少了四成多。分析财政收入各分项,可以发现,11月的财政收入下降,主要不是当月减税造成的,而是经济下滑的结果。
进一步加快经济改革,可能创造出新的经济荣景吗?上面的分析说明,“三架马车同趴窝”,实际上是宏观经济层面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不仅仅是体制型缺陷的产物,改革其实无法扭转出口收缩、房地产泡沫过大、消费疲软这三大问题。由此可见,2018年下半年的经济下滑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出口景气”和“土木工程景气”这两个一次性繁荣必然终结的后果,属于本来早就可以预见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