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开始缩表以来,不知不觉中,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经缩减了4000亿美金,回到了QE3之前的水平。很多人将美股的暴跌归因于加息和缩表,但是美联储认为影响不大----保持着一贯的过度自信。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次贷危机发生之后,美联储迅速把基准利率降到了0,但是还需要继续宽松,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伯南克发明了QE,这是真的“开着直升飞机”撒钱,绝对不是夸张的形容词,美联储开动印钞机,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债券,然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疯狂飙升,三次QE之后,规模扩张了4倍。
这一招后来被欧洲和日本也学过去了,在将利率降到0甚至是负数之后,央妈们纷纷开动印钞机开始买债券,甚至是连垃圾债都买。到了后来,债券被买光了,怎么办?日本人技高一筹,那就买股票吧,于是成为了日本股市最大的股东。
这两天,很多财经媒体正在放风,说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的模式,央行应该大规模买股票。我就呵呵了,日本央行买了这么多股票,结果呢?日本股市相比90年代的高点,还在半山腰待着呢,30年了,美股都涨了十几倍了!而日本的上市公司呢,有几个把握住了移动互联网,甚至连PC都没抓住,就连自己的制造业老本行都丑闻频出了,这完全算不上成功的经验,真不知道有什么好学习的。不好意思,稍微扯远了,就是看到这种观点感到有些不爽而已。
美联储在沿着自己既定的目标走,货币正常化,加息和缩表。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利率和准备金率还有很大的空间,而且我们也可以学习美国玩QE。
实际上,虽然我们没有到0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相比欧美日本也比较高,但已经是我们历史最低点了。至于QE,那就算了吧。虽然我们没有搞过QE,但是我们的资产负债表的扩张速度是一点也不逊色于美国的。从2007年13万亿的规模,扩张到了2018年36万亿的规模,所以,哪里还有什么QE的空间,股市的反弹也差不多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