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称,刚果最大的14家钴矿厂中有8家由中企拥有,占该国产量的近一半。
根据Darton Commodities的数据,刚果生产的钴约94%都出口到了中国冶炼企业。
从钴矿开采到锂电池的生成,中间包括提炼、制造电池单元、集成电池模块,以及组装电池等。《华尔街日报》称,中企对上述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大笔投资。
彭博社报导,刚果在钴矿开采方面在全球已占据主要地位,但中国在生产钴化学品方面要更具主导地位。根据Darton Commodities Ltd.的数据,中共掌控著钴化学品产量的80%之多。
“中国(中共)控制着全球硫酸钴的相当大部分比例,”伦敦咨询公司CRU Group的分析师赫佩尔(George Heppel)说,“除了芬兰的一家化学精炼厂,它们(中共)几乎控制着全球的钴化学精炼能力。”
亲北京媒体多维新闻在10月11日发表题为“稀有金属争夺战 中国援非背后的大布局”的文章爆料,中企对含钴电池供应链高歌猛进的背后存在一个少有人知的事实:“中国(共)花费很长时间,正要逐步掌控‘21世纪的石油’。”中共对非洲的巨额援助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拥有了埋藏在刚果的铜和钴的开采权,中共多年前就进行了布局。
美国研究机构AidData去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披露了中共“援助”的真实目的。
报告说,中共在不少受援非洲国家采取“安哥拉模式”,对部分资源丰富的国家提供基建所需资金,以换取当地原材料。2004年,中共向安哥拉提供了45亿美元的资金,换取当地石油的供应;2008年,中共向刚果共和国提供了90亿美元换取“钴”原材料。这种模式引人猜疑,中共正在非洲开启另一种“新殖民主义”。
AidData报告披露,中共的这种援助资金大部分是用来对援助国进行商业贷款,而非免费援助。AidData执行主管帕克斯(Bradley C. Parks)表示,这一做法不能使受援国产生客观的经济增长。
西方国家将之称为“债务陷阱”,非洲目前多国已因此深陷债务危机。吉布提的外债中,中国占77%。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估计,刚果拖欠中国约70亿美元。
中共官媒“人民网”在其“‘一带一路’建设下的中非产能合作”文章中明确说,刚果是中非产能合作的先行先试国家。
分析认为,中企虽然控制了含钴电池供应链,但还无法达到主导电动车领域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三大方面:1)电池质量问题;2)核心技术尚未解决;3)科技界在加速研发无钴的高效稳定电池,且目前已有一定成效,这会使中共占有资源优势大打折扣。
中国国产电动车电池质量引发质疑
中企虽然掌控含钴电池的供应链,但其质量引发广泛质疑。《华尔街日报》报导,通用汽车原本计划9月启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版别克Velite 6的生产,以便在中国市场增加电动车产量,但却由于中国产电池未能达到通用汽车自身质量标准,令上述生产计划被推迟。
《华日》披露,通用公司原计划使用韩国LG化学(LG Chem Ltd., 051910.SE)生产的电池。但2016年中共强制要求汽车生产商使用的电池必须来自一个经批准的供应商名单,这些供应商全是中国公司。不过中资所有的沃尔沃汽车集团(Volvo Car Group)是个例外:该公司被允许在中国生产的汽车中配备使用LG化学授权技术的电池。
总部位于加州长滩的电池咨询机构LIB-X Consulting的总裁Thomas Barrera说,中国(共)在匆忙研发电池技术,在质量和安全性能方面可能存在缺陷。
“人们担忧中国产电池和电池组的质量。中国的电池非常吸引人,因为价格低廉,但人们可能没有认识到,这些电池在上市前或许没有经过必要的合格性检测。”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