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前美联储高级顾问因泄露机密数据给中国被捕

发表: 2025-01-31 23:16:26 | 更新: 2025-02-01 04:18:23

突发:前美联储高级顾问因泄露机密数据给中国被捕


【中国观察2025年1月31日讯】 

美国司法部今天宣布,前美联储理事会高级顾问约翰·哈罗德·罗杰斯(John Harold Rogers)因涉嫌向中国泄露美联储机密贸易数据被逮捕。这一案件是美国政府对内部渗透势力进行重大清理行动的一部分。


罗杰斯曾在2010年至2021年间担任美联储国际金融部门的高级顾问,负责处理涉及全球经济的关键数据。他被指控向中国“共谋者”提供敏感信息,这些共谋者伪装成中国大学的研究生,以教授课程为掩护获取情报。


泄露的信息包括美联储专有的经济数据库、关于针对中国关税政策的内部讨论、美联储官员的简报,以及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的详细内容。


罗杰斯目前被指控共谋从事经济间谍活动,最高可判处15年监禁,并面临最高500万美元罚款。此外,他还因向联邦调查人员作出虚假陈述被起诉,该罪名最高可判处5年监禁。


此次逮捕凸显了美联储内部信息安全漏洞,也反映出中国长期以来对美国经济政策制定核心的渗透行动。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约翰·哈罗德·罗杰斯的被捕,不仅仅是一桩单纯的经济间谍案件,而是美国国家安全体系长期被渗透、政府关键机构遭受外部影响的又一铁证。美联储,作为美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机构,掌握着影响全球市场的货币政策决策,任何内部机密的泄露都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而如今,一名前高级顾问被指控为中国提供高度敏感的信息,暴露了美国金融体系面临的巨大安全隐患。


美联储为何成为目标?


美联储不仅控制着美国的货币政策,还直接影响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其决定,包括利率调整、资产购买计划、对全球经济趋势的预判,都会影响股市、债市以及外汇市场。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美联储关于对华关税政策的内部讨论、市场评估,以及未来经济策略等信息,对中国政府而言极具价值。掌握这些情报,就等于在全球金融战场上占得先机,可以提前调整政策,甚至利用市场波动获取经济利益。


深层渗透的冰山一角


罗杰斯案件只是一个缩影,实际上,美国政府各大机构早已成为外部势力渗透的目标。从国务院到国防部,再到国会与各级司法机构,近年来类似的间谍案层出不穷。许多官员在退休后加入与中国有密切关系的智库、大学或商业机构,进一步加深影响力。此前,哈佛大学化学系主任查尔斯·利伯(Charles Lieber)因隐瞒与中国“千人计划”的合作而被捕,就已暴露中国通过学术界、科技界影响美国核心研究的事实。


美联储本应是独立运作的金融监管机构,但近年来却被深层政府(Deep State)和全球主义势力操控,内部的左派官僚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向全球化倾斜,更在经济政策上推动对华接触战略。此次事件的曝光,说明即便是在美联储这样看似独立的机构内,仍然有官员在为中国政府服务,将美国的经济政策核心数据拱手相让。


事件的严重性:金融战的核心战场


这起案件的关键在于,罗杰斯泄露的信息涉及美联储针对中国的贸易决策,特别是在关税、货币政策、以及美联储理事会和FOMC(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内部讨论方面的内容。换句话说,他可能帮助中国政府提前掌握美国的对华经济战略,从而进行针对性反制。这不仅削弱了美国在贸易战中的优势,还可能让中国利用这些信息影响全球市场,甚至操纵美国经济走势。


例如,如果中国政府提前得知美联储的利率政策调整计划,它可以提前调整自身货币政策,在外汇市场进行布局,甚至影响美元的全球地位。更严重的是,如果中国企业和政府机构掌握这些信息,可以在华尔街大规模操作金融资产,实现套利甚至市场操纵,从而利用美国自身的经济体系牟取巨额利益。


美联储安全体系的漏洞


这个事件也暴露出美联储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的严重漏洞。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央行之一,美联储内部的机密信息应当受到最高级别的保护,但此次事件表明,其内部审查和防范机制远未达到应有水平。为何一名前高级顾问能够长时间向外部泄露信息?美联储是否缺乏对离职官员的审查机制?有没有其他类似案例尚未被曝光?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川普政府的金融安全清理行动


此次逮捕事件发生在川普总统连任后不久,表明新政府已经开始针对政府内部的“内鬼”进行系统性清理。川普在第一任期内就强调美联储的独立性问题,批评其在关键时刻未能为美国利益服务,如今这一案件更进一步证明,美联储内部长期存在被外部势力操控的风险。此次清理行动不仅仅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整个深层政府对美国金融体系的渗透。


未来的影响


这一案件将引发对美联储运作模式的全面审查,特别是在人员审查、数据安全和国际合作方面。美国政府可能会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查机制,提高防范经济间谍的能力。此外,这也可能导致美中关系进一步紧张,美国可能会出台更严格的措施,限制中国获取美国经济政策的敏感信息。

此外,这起事件也可能成为美国政府推动“去全球化”政策的催化剂。近年来,美国已经开始收紧对中国的投资、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而美联储机密信息的泄露,只会进一步推动政府加强对经济数据的保护,并可能在未来限制外国资本进入美国关键领域。



罗杰斯的被捕是美国国家安全体系与全球主义势力之间长期较量的又一次缩影。美联储,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如今被曝出核心机密泄露,这无疑是一次重大警讯。川普政府的清理行动才刚刚开始,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类似案件被曝光。而对于美国来说,这起案件不仅关乎个人的违法行为,更关乎国家经济安全和全球金融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



中共加入世贸组织后对美联储的长期渗透布局


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后,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并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经济、金融和政治布局,逐步加深对美国经济命脉的影响。美联储,作为美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央行,自然成为中共渗透的关键目标。回顾过去几十年,中共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四个时代,逐步推进对美联储的长期渗透,其核心目标是削弱美元霸权,利用美国金融体系推动自身经济发展,并在关键时刻影响美联储政策,以实现中国的全球经济战略。


邓小平时代:摸着石头过河,奠定金融渗透基础


邓小平时代(1978-1997)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起点。这一时期,中共的重心在于如何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并利用西方资本加速本国工业化。在80年代,中共尚未正式进入WTO,但已经与美国金融界建立了初步联系。邓小平明确提出“引进外资”,允许华尔街的资本进入中国市场。

美联储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和国际贸易上。邓小平政府希望通过稳定人民币汇率,吸引更多外国投资,而美联储的利率政策直接影响全球资本流动,因此中共开始关注并研究美联储的运作模式。


为了获取更多关于美联储决策的信息,中共政府通过邀请美国经济学家访问中国,与华尔街建立合作关系,并派遣大量经济学者赴美学习。当时,中国政府内部成立了一批专门研究美国货币政策的智库,为未来的金融渗透奠定了基础。


江泽民时代:入世谈判,经济渗透全面展开


江泽民时期(1989-2002),中国进入了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阶段。19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实施,采取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的机制,并与美元挂钩,为未来20年的“人民币-美元”关系奠定了基础。这一举措实际上让中国的货币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美联储,因为人民币对美元的稳定性需要跟随美联储的利率调整。


1999年,中美签订了WTO协议,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做最后准备。江泽民政府深知,若要在WTO体系中立足,必须理解和影响美国的金融政策。因此,这一时期,中共开始系统性地渗透美联储与华尔街,通过以下方式展开布局:

安插经济间谍:派遣大量金融学者和经济官员赴美交流,并在美联储、华尔街投行、经济智库等机构内部培养“代言人”,获取内部经济决策情报。

利用华尔街资本游说:鼓励高盛、摩根大通等投行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同时利用这些投行向美联储施加影响,使其制定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

掌控制造业与供应链:通过低成本制造业对美国形成经济依赖,让美联储在制定利率和货币政策时,不得不考虑中国的生产能力和全球通胀影响。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迎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而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也助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江泽民时期的布局,为未来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影响美联储的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胡锦涛时代:外汇储备飙升,挑战美元霸权


胡锦涛时代(2002-2012)是中国经济飞速扩张的十年,同时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这一时期,中国凭借WTO带来的全球贸易红利,大量积累外汇储备,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突破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美元持有国之一。

在这一阶段,中共对美联储的渗透进入了更深层次:

操控美债市场:中国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者之一,利用这一优势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每当美联储有可能加息或调整QE政策时,中国都会通过抛售或增持美债来施压。

加强经济合作以获取金融情报:中共进一步加深与美联储的“合作”关系,频繁组织经济对话,如“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并通过华尔街高管获取美联储的政策动向。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推动人民币结算体系,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削弱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QE)政策,这反而让中国获得更多美元流动性,进一步增强了中共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胡锦涛政府深知,只要能够影响美联储的政策,中国就可以更好地控制全球资本流向。


习近平时代:金融战加剧,全面挑战美联储


习近平上台后(2012至今),中美经济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美联储已不再只是中国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而成为地缘政治斗争的重要战场。习近平政府大幅强化了对美联储的渗透,并通过以下方式对抗美元霸权:

去美元化: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多个国家签订本币结算协议,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挑战美联储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数字人民币(e-CNY):推出数字人民币,并计划在全球范围推广,以规避美联储对SWIFT国际结算系统的控制,削弱美元在全球金融交易中的主导地位。

影响美联储决策:通过大规模外汇储备操作,以及与华尔街和国际机构的合作,试图左右美联储的政策。例如,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中国可能通过人民币贬值制造通胀压力,迫使美联储调整政策。

金融战和市场操控:在中美贸易战期间,中共通过操控股市、操纵大宗商品价格、利用空壳公司洗钱等方式影响美国金融市场,并利用美联储的政策漏洞进行套利。


当前,美联储已经意识到中国的金融战策略,并在川普政府时期开始实施反制措施。川普政府的“去风险化”政策,以及拜登政府对中国科技和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封锁,都是美方对中共长期渗透美联储的回应。然而,中共的布局已持续了数十年,美联储内部仍有大量与中国利益深度捆绑的“内鬼”,如何彻底清除这些影响,仍是美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共对美联储的渗透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历了从邓小平时代的探索,到江泽民时代的深度渗透,再到胡锦涛时代的经济绑架,最终在习近平时代演变为金融战。美联储的独立性如今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川普政府正在试图打破这种长期渗透格局。未来的中美金融博弈,将决定全球经济的走向,而美联储能否摆脱中共影响,或许将成为这场世纪较量的关键变量。

分享 Facebook | Twitter | Whatsapp | Linkedin 人气: 196


订阅中国观察电报 Telegram : https://t.me/s/ObserveCCP
捐助(Paypal): https://www.paypal.me/observeccp
即时
推荐

2017 - 2020 内容索引
内幕 | 白宫 | 北京 | 禁闻 | 透视 | 焦点 | 贸战 | 高层 | 要闻 | 动向 | 秘闻 | 社会 | 国际 | 华为 | 朝核 | 奇闻 | 观察 | 时事 | 政局 | 经济 | 官场 |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