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张照片(推特)
(博谈网记者苏智敏报道)1989年6月3日的晚上10时左右,在西长安街木樨地,38军开出血腥镇压的第一枪。这个被称为天安门大屠杀的六四事件,30年后伤痛依旧,而下令开枪的中共当局至今依旧努力让人们忘了这一天,封网、删帖依旧,甚至有些人接受了“凶手”的说法。但官方在六四问题上,内外有别,显示中共外强中干。
与六四有关的敏感字有3237个
六四事件三十周年到来,中共依往年惯例加强网上言论审查。6月3日有许多网友表示,海外用户无法在微博发帖或留言,有网友发现必须使用翻墙软件“翻回国”,切到国内IP才能发帖,怀疑是微博在六四前夕封锁海外IP。被中共视为“境内”的香港,港媒《立场新闻》记者尝试于微博发文,同样未能成功。
日前,中国著名影片分享网站“AcFun”(A站)及“bilibili”(B站),与各大直播平台皆在5月29日表示,将进行“升级维护”,暂时关闭弹幕等功能。由于时机敏感,被认为与六四事件有关。
中共长年严审六四事件关键字,全力屏蔽网上所有的讨论,只为了让人们遗忘六四。《渥太华公民报》日前刊登加拿大资深媒体人特里-克雷文(Terry Glavin)的评论〈天安门---中国30年的抵赖与镇压〉,内文提到,中共当局的“思想控制部门”雇佣成千上万的审查员来扼杀对六四事件的讨论。
文中引用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和多伦多大学公民实验室的研究数据指出,“因与天安门民主运动有关而被审查的中国社交媒体内容,确定了3237个删除关键字。仅今年前4个月,就确定审查机构从微博中删除了70多万个帖子”。
克雷文感慨在30年后的今天,中共当局不仅没有公布受害者人数,连知道这场和平抗争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少。这点,与BBC记者沙磊(John Sudworth)在北京的访问结果得到了呼应:有人显然真的遗忘,有人则选择遗忘。
北京民众大多不识“坦克人”
BBC中文网6月3日发布沙磊在北京街头访问民众是否看过“坦克人”照片的采访视频。“坦克人”是指六四事件中,在北京长安街上只身扺挡解放军坦克车队前进的白衣黑裤男子,亦是六四代表画面。
在采访视频中,只见大多数北京民众都表示没有见过照片,亦不知道照片曾存在。有民众甚至认为“这是国外的坦克……不是中国。”由于沙磊访问的民众大多数是中年或年纪更大的人,1989年时已出生,却有八成人自称从来没看过。沙磊指出,其中许多人看起来是真的没见过,但有些人可能只是因为太害怕才不敢承认。
六四事件血腥镇压的场面,确实让许多中国百姓因恐惧而沉默了。过去有不少评论指出,中共当局建政后,就是靠一场场的暴力镇压,不间断的制造恐怖,且如毛泽东说的“触及灵魂深处”,让人民因恐惧而顺从、盲从。
中国防长对外言论张狂
这种结果,显然让中共当局感到满意。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6月2日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时,在六四问题上一反中共当局对内竭力回避的做法,公开对外宣称,当年的“果断措施”,是“正确方略”,中国现在才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居美国的中国经济社会学者何清涟在推特指出,魏凤和的发言代表中共政府立场与态度:凡敢聚众反抗政府者,格杀勿论。
她说,北京当局对六四的陈述表态,终于从回避、以遁辞躲闪又回到了镇压之后的说辞。“背景是:当初必须与国际接轨、发展壮大自身;现在成了老二,欧盟等国都需要与其交好,自认有能力建立世界规则了。”
多位中国网友在推特上聊到六四时悲观的表示,身边真有不少人相信中共的说法,认同当年政府镇压学生“暴动”是正确的决定,有当年的果断开枪,才有后来的好日子。
推号为LIFETIME 视界的网友则认为大陆知晓六四真相的敢言民众被封口了。“每年六四都有大批网民甘愿被销号、删帖也会提及那段历史。只有中共拼命掩盖六四真相。”
敏感时机美方谈《全球马格尼茨基人权问责法》
6月3日,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到中国官媒都持续以魏凤和的观点,重申官方对“六四事件”的立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对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发生那场政治风波,中国政府早已经有明确的结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已充分证明我们选择的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外交部官网上,并没有出现耿爽上述回答和提问。
官媒《环球时报》英文版也在3日发表评论,指六四事件作为“中国社会的疫苗”,会大大增加中国对政治动荡的免疫力。中国官方令人遗忘六四的“操作”,是“政治上的成功”。中国政府当年对事件的“控制”,此后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证明中国“避免争拗”的政策成功。但其中文版没有魏凤和关于六四话题的报道,只字没有提及30年前的那场“风波”。在六四问题上中共的口径内外有别。
同样在6月3日这一天,美国驻华大使馆在官微介绍《全球马格尼茨基人权问责法》:“《全球马格尼茨基人权问责法》是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法律,该法律主要针对犯有严重侵害人权或有贪腐行为的外国官员,国会授权总统及行政部门可以必要的方式对这些外国官员实施制裁,比如限制其签证以及冻结其在美资产等。”由于发布时机敏感,似乎有警告意味在。